旅游学院

党建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建动态 > 正文

【学习十九大专题三十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意义

时间:2017-12-14 21:09 来源: 作者: 阅读:
原标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不仅要从中华文明史,而且要从社会主义文明、人类文明的高度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意义。中国共产党不仅有了自己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四个自信”,也带给世界“四个自信”:政党自信、社会主义自信、全球化自信、人类自信。四个自信正转化为行动自觉,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政治文明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发挥出来,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作出充满中国智慧的贡献。

近代以来,中国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今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最大规模的人类工业化、信息化,并正从结构、质量上超越西方工业化、信息化成就,这是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鼓励各国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还原了世界多样性,树立了人类政治文明的自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标志中国彻底告别近代、走出西方,同时也鼓励世界告别近代、走出西方,在三个“五”的历史维度和全球化新时代的现实维度实现了三大超越:其一是超越“古今中外”思维定势。鸦片战争以来,“中西体用”的思维定势严重束缚了国民心态;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更一度走向全盘西化的邪路。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只有落实到“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真正得以体现。中国梦的提出,就是中国作为国民、民族和国家自信、自觉的最终体现。为超越这“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维定势,告别东西方,关注大南北,恢复中国本为世界领导型国家的道统,就是社会主义文明观的应有之义。其二是超越“百年国耻”。170多年来的现代化梦,造成中国“赶英超美”的狭隘与躁动。中国梦的提出,超越了西方梦、美国梦、现代化梦,开启了真正属于中国的梦想。社会主义文明是中国梦的价值载体。中国梦不仅不排斥西方,而且主张中西携手,开创新人文主义。其三是超越了“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尽管冠以复兴——所谓复兴,一是强盛,二是威望,其实超越了5000年中华文明,正在实现三大文明转型:从农耕向工业(信息)文明转型,从内陆向海洋文明转型,从区域向全球型文明转型。当然,文明转型并非否定传统文明特质,而是传统中国、现代中国、全球中国的三位一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作出明确界定,就是“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 这三个关键词旨在摈弃传统的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建立在大小国家一律平等这一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之上。这就是国际政治新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也表现在世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世界不平衡、不公正和发展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因此,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就是要解放全球生产力,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推动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全球化,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维护人类的公平正义。

过去中国强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今的情形是“天下不扫,一屋也扫不了”。在中国的世界观中,“清洁美丽”属首次正式提出,与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一脉相承,而不论美丽中国抑或清洁美丽的世界都需勤加打扫。如今中国不仅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同时也要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人民越来越包括世界人民。

社会主义文明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必须对社会主义做与时俱进的理解。只有把社会主义视为一种人类文明形态,那就是社会主义文明,才能坚定社会主义信心,坚定中华古老文明借助社会主义而复兴的美好愿景。 社会主义理念如果不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如“天下大同”等理想相契合,是不可能内化为中国的国家属性和受到广大中国人民拥护的。这是文化自信的应有涵义。在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创造社会主义奇迹,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这也深刻解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合法性、现实合理性、未来合情性。笔者故此提出,中国梦也是社会主义梦。社会主义文明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提炼和升华。只有从文明角度理解社会主义,才能摆脱中国特色、初级阶段的纠结,与中国作为一种文明而非民族国家的身份相匹配。

社会主义文明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实现了对包括资本主义文明在内的人类各种文明形态的超越:从生产方式上讲,社会主义文明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增长而不发展”的悖论。资本主义文明带来了发展和繁荣,并以自己的发展和繁荣惠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但这些发展中国家普遍遭遇增长而不发展的窘境:笃信经济增长理论,通过融入全球化实现了经济增长,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政治发展停滞不前,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始终未能实现现代化。究其原因,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形象地将资本主义文明描绘为“创造性毁灭”,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更多问题,生产的负外部性显著。而只有到了社会主义中国,才产生了人类减贫的奇迹,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全面进步。从生活方式上讲,社会主义文明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和平而不安全”的悖论。社会主义文明观提出新安全观: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综合安全、可持续安全,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内外有别、和平而不安全的悖论。从思维方式上讲,社会主义文明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开放而不包容”的悖论。一方面,资本主义文明从经济、人口、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全方位开放,不断从“异质文明”汲取营养;另一方面,资本主义文明不断制造“异质文明”的假说,通过征服、扩张乃至殖民,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在解决国内外问题上,非系统思维、非可持续思维制造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还多,或者根本无法解决问题。社会主义文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系统、全面、协调、可持续思维,倡导世界多样性、文明的多彩、平等和包容。

与西方文明观相比,社会主义文明观具有以下三方面显著特质:其一是积极的文明观。西方文明观受到资本主义文明在近代化过程中的破坏、毁灭,以补偿式思维,推行社会福利制度、人道主义援助,并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其实,这只是一种消极文明观。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文明乃积极的文明,不仅积极解决资本主义文明遗留下来、解决不好的问题,而且有效解决人类和平与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与挑战。其二是动态的文明观。西方文明观将文明定义为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的总和,并区分为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更多是与人类文化遗产和生产力、生产方式成就联系起来。社会主义文明观是一种动态的文明观,强调文明力,即着眼于国际竞争力与创新力。其三是包容的文明观。西方文明观将文明界定为与野蛮相对的概念,容易陷入一种话语霸权,甚至造成西方列强对本国人文明、对外国人野蛮的近代殖民史。社会主义文明观主张古今中外、东西南北大包容,倡导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理念,着眼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由此不难明白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涵义:从把“世界的”变成“中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0),到把“中国的”变成“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实现人类的公平正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化文明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当今世界格局出现显著变化,逆全球化潮流涌动,特别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的一系列举措与英国脱欧,引领全球化倒退。国际形势客观上也需要中国在全球舞台上更加积极作为,提供公共产品。可以说,世界对中国充满期待。“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现在中国自身有能力,有责任,也有担当。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要“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随着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从低端迈向高端,与发达国家竞争性一面上升,而与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互补性增强——发展中国家承接中国产业转移的后方市场,新兴国家则承接中端市场,与发展中国家中的新兴大国合作具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法制化方向发展的战略意义。这正是“一带一路”倡议引发国际普遍响应的重要原因。“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意味着中国真正实现从农耕文明向工业(信息)文明、从内陆性文明向海洋性文明、从地区性文明向全球性文明的转型,开启千年未有之变局。这种文明转型鼓舞了遭受全球化冲击的其他文明的自信与自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自觉推动自身文明的转型,增强全球化文明自信。

人类文明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经济全球化是否带来政治、文化全球化的担忧,着眼于人类整体身份、长远利益和最终归宿。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我们说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回到汉唐”,因为复古解决不了今天中国面临的问题,也不能应对世界挑战;也更非与西方“接轨”,因为西方难言先进,且自顾不暇,一些国家还希望中国创出一条崭新的道路来与中国接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是复兴、包容、创新的三位一体。合理地复兴我们的原生文明,催生中华文明中海洋文明的种子而走向海洋;包容西方文明,摈弃西方普世价值神话而塑造人类共同价值体系;创新人类文明,通过引领新一轮全球化以实现人类文明永续发展,从根本上确立中国作为世界领导型国家的道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也做了明确阐述,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五个世界旨在解决我们这个星球面对的各种全球性挑战,建立在中华民族崇尚世界大同、人类一家的优秀传统文明基础之上。这就超越了国别、党派和制度的异同,反映了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期待,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使中国的外交政策和理念占据了人类道义的制高点。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四个自信”带给国际社会“四个自信”:政党自信、社会主义自信、全球化自信、人类自信。这些自信正转化为自觉,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以说承载着21世纪的“张载命题”:“为天地立心”,就是激活“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开创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探寻21世纪人类共同价值体系,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生民立命”,就是鼓励各国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实现中国梦与各国梦融通,共同成就世界梦。“为往圣继绝学”,就是实现人类永续发展,各种文明、发展模式相得益彰、美美与共,开创中华文明与各种文明共同复兴的美好前景。“为万世开太平”,就是推动人类的公平正义事业,缔造“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实现全球化时代的“天下大同”。

[参考文献]

[1] 再造中国:领导型国家的文明担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欧盟研究中心主任)